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2年第7期
解字说“法”
  “法”字,古体为“灋”。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灋”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廌”(zhì)、“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理解“灋”字的渊源,还要从一种传说的神兽獬豸说起。“灋”字右半部的“廌”(zhì)即解廌,亦为獬豸, 《辞海》释义为:传说中的异兽名,能辨曲直,见人斗即以角触不直者,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者。《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来,将戴有獬豸冠的人用以指执法者。那么,传说中的獬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据说獬豸的样子可以说“四不像”,在秦之前,獬豸是似羊似鹿之形,东汉之后,獬豸更多像牛形,现在我们看到的獬豸雕塑,又像传说中的麒麟造型。在民间,它被人们俗称为独角兽,乌黑稠密的毛,炯炯有神的眼睛,头上长着一只尖利的犄角,令人望而生畏。獬豸,不仅长相奇异,而且是一种智慧神兽,能明辨是非曲直,区别善恶忠奸。王充在《论衡》对獬豸有这样的描述,它“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就是说,当它发现奸邪的甚至罪该万死的官吏时,就用额头上的角把他顶倒,以示惩戒。当它看到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纠纷时,对于奸诈无理一方,它就就会冲上去抵撞他,以示警告。因此,它获得了普天下人们的承认,认为它是最公正无私的一只神兽,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据说,尧帝时的皋陶,是一位著名的执掌刑律的官员,素以办案公正、不出差错闻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人敬畏的大法官。那么皋陶是靠什么来保证断案的公正呢?原来皋陶饲养着一只獬豸。这只獬豸就成了皋陶断案的得力助手。传说归传说,历史上的皋陶确实是一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史书记载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獬豸因为常在法庭上帮助法官断案,所以獬豸在历代法律界又有一个名字——“法兽”。法兽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神明断法”的执法理念,即借助“神”(可以是一种想象的神兽)的力量来考验当事人,以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或败诉的原始审判方式。
  简化、易懂、易记,是汉字演化的一个重要原则。由于书写、记忆的实际需要,古体“灋”字,逐渐演化为简化的“法”字。关于法的含义,《盐铁论》:“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管子》:“杀戮禁诛谓之法。”在这里,“法”更多的意义是刑。在许多古代文献中,法与刑是通用的,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这里的刑,就是指法律条文,最早的法典。
  通过上面的资料,我们知道了“法”字的渊源,那么,常常与法字相伴而用的“律”字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在古代律字的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为“律,均布也”。那么何为“均布”?“均布”是古代调节音律的一种工具。可见把“律”解释为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在秦汉时期,法、律是同义的,商鞅开始把“律”在法的含义上来使用,甚至明确地以律代法。中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隋唐时期也沿袭这一观点,《唐律疏义》曰“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法”和“律”联起来使用,形成“法律”一词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有学者说“法律”一词为舶来品。
  獬豸,一种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均布,一种调节音律的工具。当中国古代贤哲将二者联系起来时,法律就这样,历史地担当起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公正的历史使命。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