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2年第3期
把错乱的是非观纠正过来
◎ 本刊评论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自己将自己的是非观搞乱了,在一些问题上是非不分,曲直不辨,从而影响了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确立。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和气、和睦、和谐、和而不同等等,在中国人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人的“大智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和”的理解似乎一直有失偏颇。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年代,“和”一度成了“和事老”的代名词,成了“无原则”的同义语,频频遭到批判。新时期,“和”似乎又被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讲和气、和睦等等,而不讲批评和斗争。时下,相当一部分领导班子已没了批评的声音,谁要是开展批评,谁就是“闹不团结”。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和“闹不团结”划上了等号,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哀。这种错误的是非观所造成的恶果是:班子没了不同意见,尽管问题成堆,表面上也是一团和气,且充斥着低级和庸俗。我们说,腐败问题蔓延,原因复杂,但党的行之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和”排斥批评吗?显然不是。“和而不同”的本身就意味着差异,意味着切磋和批评,意味着既要和睦相处,又不得盲从苟同。我们把古人的智慧理解偏了。
  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即平时我们所说的“仁爱”、“仁义”、“仁者爱人”等等,也是国人美好的道德体现,在国人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众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名字带“仁”字的多为反面人物,形象猥琐可恶。如《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穆仁智等等。“仁”似乎成了虚伪甚至反动的代名词。这种是非观的错乱,非但不利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公众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也不乏糟粕。我想,我们搞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关键是要真实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要对这种文化进行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要使这种文化能够解释自己,文化只有能解释自己,“他者”才能了解自己。把中国文化笼罩在浮云、神话中当然不可取,把它弄得没了是非更可怕。我们说,一种文化有没有软实力,皆在于这种文化是否可信,而可信的前提就是真实,就是没有偏见。时下,不时听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其实,文化用不着刻意推广。当年,唐朝开元年间并没有推广文化,但唐朝善气迎人,海纳百川的大国风度,使中国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成了许多国家心仪的对象。杜甫诗中“天下朋友皆胶漆”的诗句就是那时最生动的写照。这说明,文化能否走出国门,全在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他人自愿接受这种文化。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