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2年第3期
构建成熟高效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当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国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热切需求日益显现,文化治理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和建设应运而生。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要“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定。200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着眼于文化制度的改革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指出“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是国家进行文化治理的有效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制度的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子系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政府的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更是一个涉及文化制度和体制、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基础设施、资金保障、监管评估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是由许多不同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完整体系。逐步建设完善不同的子系统并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是建设成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文化展示服务和文化整合功能就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不仅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也要立足全球大环境进行展望。我国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中国信息化方针,制定了2006~202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在战略重点第六条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指出“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等(《大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教程》,张基温主编,2007)。由此可以推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设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子系统,实现全社会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方法,是进行有效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是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整合、利用全社会的文化信息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需求为目的的服务网络,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无障碍利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为民族创新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平台。

二、我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以北京大学为管理中心,启动了全国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CALIS)建设,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以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为目的,逐步建立了省级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基地,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4月正式启动,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把整合和数字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实现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最终目标。国家图书馆于2004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目标是“逐步建设具有模块化、开放性、互相联通并且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与存储体系”。2007年,国家图书馆倡议建立了“全国文献提供协作网”,发展馆际间的协作与联盟,以达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一些省级的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以共商协作的方式逐步建成。
  (二)我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是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主体各不相同,隶属不同的系统部门,以全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CALIS等为代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建设由国家级管理中心、省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系统组成的网络平台,对具有本国本省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数字化。CALIS针对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特点,建立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性文献信息中心,构成CALIS资源保障体系的第一层。另一种模式以省级公共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图书馆联盟等形式出现,将不同行政主体领导下的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横向联合,通过协作共建共享的方式尝试将本地区的部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二是资源建设各有特点。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例,据统计其资源类型主要有戏剧戏曲、专题讲座、影视作品、专题片、曲艺作品、综艺晚会、动漫类节目、专题资源库。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上,共设置了35个服务内容子目,其中涉及到影视、曲艺文化艺术的子目就达13个,可见其资源建设的重点在整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1、系统建设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为主要特征,各行政部门纵向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不能化解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利用上固有的禁锢,封闭式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阻碍了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2、横向的协作网虽然进行了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但类似一种松散的民间组织,在组织规划、统一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3、各种形式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各有特点,但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建设出现“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总体印象是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体系的发展模式还禁锢于行政上的条块分割和封闭式服务中,没有成熟稳定的系统,难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三、我国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的建设构想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如何满足各类人群在休闲、求知、研究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值得我们深思。打破旧有“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运行模式,建立一个基于开放环境下的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在所有社会文化资源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专业优势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这些资源都是制胜法宝。我国长期以来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对高校图书馆开放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存在很多争议。前不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表示,将来大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满足社会公众的学习需求。很多反对的声音一时之间涌起,用户意识中的阻塞效应发生了作用,大多数人认为在同质同量的信息资源前提下,为越少的人服务所获得的服务质量才能越有保证。事实上,公共文化产品不是普通的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文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对其本身造成减损,反而有可能是增益的效果。而对高校信息资源有利用能力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文化、学术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和研究者,这些社会用户的需求并不会对高校图书馆用户造成资源利用上的不便。封闭和独占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利于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新华网以《大学图书馆开放,当知难而行》为题对反对的声音做出了回应。“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命题理念中,开放性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乃是政府文化治理的前提性存在条件。”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分子,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复合型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公众的公共需求是公共服务的基础和出发点,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建设也必须立足于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用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休闲、求知和研究三方面,一些普通用户以休闲娱乐、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为目的,另一些研究型用户需要得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信息资源支持,对某些学科专深的研究前沿信息非常关注。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多样化,单一的资源很难满足。建设高效的复合型公共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样化信息资源的需求。一个新型实用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应以已取得的相关成果为基础,化解发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整合全社会的优秀信息资源。笔者构想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领导单位,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为核心,建立一个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复合型的立体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网络。
  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建设也是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信息资源满足率较高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资源建设必须突出“复合型”的特点,将以前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为核心,把各系统自建的多种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系统的网络协作,建立丰富的可以满足不同信息资源需求层次的服务系统。尤其要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不断扩大面向社会用户的数字资源服务能力,尤其是面向学术型、研究型、技术型读者,为他们提供定题服务、推送服务、推介OA资源和自建资源,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学科导航、网上实时咨询等,使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真正为大众提供服务。
      (课题负责人:袁锡宏   课题组成员:郝秀英、周海鸥、谭立群)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