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2年第3期
国考热,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 苏 北

公务员考试被人们称之为“国考”。2012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为123.4万人。2011年11月27日,有96万人在全国31个省市区同时参加国考笔试,今年参加笔试的人数比上年度减少6万人,究竟是国考热降温,还是政策调整变化?是社会趋于理性,还是浮躁依旧?为何有几千人竞争1个岗位,也有100多个岗位无人报考?国考热的背后又牵扯怎样的现实选择。

  国   考:由鲜有问津到万人追捧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公务人员(也称干部)都由国家分配,主要是有性质区分,如国家干部、全民或大集体,事业或以工代干,工资待遇相差不大,人们心态较为平和,干部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权”。1982年起,原劳动人事部从对人事制度提出改革设想,首次提出了“考试录用”的要求。1989年在6个国家部门和两个地区(深圳和哈尔滨)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试点。时至1991年,国务院的直属部委中,采用考试、考核办法择优录用的工作人员已占需要补充人员总数的77%;全国有24个省开展了考录工作。考试录用意味着整个公务员录用体系的一次改革,曾被寄予任人唯贤的期望。前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曾说,过去的补充干部的模式是推荐、递条子、介绍、转入等形式。这个办法经常造成国家政府部门想要的人找不到,不想要的人硬往里塞的情况,根本谈不上职位和人才的吻合,谈不上任人唯贤,更不用说高效了。但在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呼声的高涨,更多的人选择下海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这种途径成为公务员的人数较少。
  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还不是人们的最佳选择。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994年,人事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首届招考。3天内有近1.4万人咨询,新闻界称之为万人赶考公务员。但在当时,进机关做公务员仍然不是很多青年就业的选择。在经商下海发财热潮中,干部一时成为被瞧不起的人群,也被经商发财的人划入守旧守穷守位子的行列,公务员人数甚至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原有的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下海经商的现象。面对人心不稳的苗头,国家开始准备推行工资改革,大幅度提高待遇。
  进入21世纪,公务员队伍开始发生变化,其原因是波及全国的国有、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掌握公共权力、社会资源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利用权力参与各种改制,通过身份置换、入股分红、直接寻租等等,猛赚猛发了一笔,公务员又成了“香饽饽”。一些经商发财的人开始重点培养孩子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关键部门,如海关、税务、工商、质监、卫生、审计、财政等,目的是为自己经商办事提供方便,这一社会心态的变化,再加之高校大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进城难就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波动,直接导致了从2003年至今的千军万马挤上国考“独木桥”的现象。2006年1月1日,历经4年和10余次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千呼万唤中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了法律保障,开始走上了法制化道路。这一时期,不仅是公务员考试急剧升温的时期,也是“高薪养廉”的热炒时期,许多地方、行业划地为王,自立标准,执行自己的行业标准,参照地区无序涨薪、提高福利待遇,地区差、行业差,甚至领导与职工差距开始出现巨大鸿沟,并逐年拉大。

  
国   考:2012考场众生相

  和往年国考一样,2012年考场的新闻也很多,从一些考生故事中可以品味出的不仅仅是众生相。
  师生同考公务员。小赵去年7月刚从西南交大毕业,在保险公司工作了不到半年。繁忙的工作压得她不得不回到国考之路。“稳定,公务员毕竟没那么累”。有着这个想法的还有许多人。广东商学院会计专业的考生小汤十分意外地在考场遇到了自己的任课老师王老师。“连待遇福利都算优厚的高校教师都考公务员,可想而知公务员有多热门”。
      公务员考公务员。来自湖南郴州的陈健三年前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后来继续赴考2012年公务员。郴州到长沙和广州的路程相近,他决定在广州考试,考完就连夜赶回郴州。在市级部门工作3年,陈健感觉在系统内部等待升迁路漫漫,不如考试一步到位。这次他报考了北京的职位,希望能跻身国家级部门。“在基层和县市级政府部门,像我这样边工作边考公务员的不在少数。”陈健说,外界过分夸大了公务员的光环,公务员的待遇和上升空间并不如其他职业。“这是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却想出去。我们这些已经进入系统的,很难再出去,只能继续考。”
      国考达人第13次赶考。在南京林业大学的考点,一位从安徽赶来的“考试达人”,他说自己已经是第13次参加公务员的考试了。这名考生叫王琪,他十分自信,一开口就语出惊人:“我这是第13次参加笔试,其中前面有10次进入面试。”王琪说,他现在安徽工作,今年报考的财政部驻江苏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的一个岗位,“前面12次的失败,让我积累了更多经验。”王琪坦言,“一开始功利心非常重,但之后觉得考试的过程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我这次希望能够有很好的结果。”
  老婆赶考,老公“作陪”。早上8:40,考生陆续进入考场,警戒线拉了起来。这个时候,一对30岁左右的男女还在整理文具。上前打听,原来他们是一对夫妻,从江苏省金湖县赶来。这已经是他们夫妻俩第二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了,“我们原来都是事业单位的。去年,我陪她,结果我自己考上了,她落榜了。其实,我原先在事业单位年收入有10万的,结果现在当了公务员,只能拿5万。今年,她还要考,又把我拉上了”。丈夫坦言,他是新录用的公务员,就是考上了也没用,但为了给妻子打气,他又再次走上考场。
  大龄博士临场“抱佛脚”。早上8:20,南京工业大学的小王坐在台阶上,翻着辅导资料。小王说,虽然她复习了一个月,但不知道这次考试会考什么内容,因此有些紧张。另一边,一个男生哈欠连天。这名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本科生小李介绍说,他是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早就听说国考比较难,所以他的重点是放在明年的省考上,“也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兴奋,竟然折腾到凌晨一两点才睡着。”而穿着米黄色夹克的一名大龄考生也在看资料。“感觉比考博士还要紧张,”今年已经38岁的他,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化学专业博士,“我以前工作过,后来又辞职读博。为了稳定,我今年也想试试国考。”相对于这些“临时抱佛脚”的考生,南京大学的应届硕士林同学却称自己是“我们就是来打酱油的,考上更好,考不上,还有几个面试正在准备着。”

国   考:冷静看待“冰火两重天”

  对国考报名职位“冰火两重天”局面,应当冷静看待,既没必要视为洪水猛兽,进行过度解读,更没必要对考生上纲上线,质疑这些考生的报考动机和道德品质。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公务员考试引导人们去争捧“金饭碗”,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百余万人挤上报考公务员的“独木桥”,自然需要一年乃至多年的精心准备,宝贵的青春和学习时间都留给应试,最终的考试结果仅是极少数人如愿以偿,即使最优秀的人才有幸挤进公务员队伍,也要论资排辈,无端耗费最有创造力的青春,而不是去从事最需要有创造力的职业,这是真正的人才浪费。由于官僚体制的束缚,很多人才难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大学生说到底是准技术人员,工厂招工情愿招收熟练的农民工,也不肯要大学生,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写照。他们本可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上,做出比当公务员更大的贡献,但受到“官本位”的影响都削尖脑袋以谋求一官半职,他们的专业价值、学术价值、创新价值,自然无法体现。在国外最受尊敬的是教师、医生,然后是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而我们却是国家公务员。这种价值观的颠倒,不能归咎于人们的功利心理,而是由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
  有学者认为,国考热的最大诱惑力就在于政府权力过大而带来的权力寻租的无限可能。多年来政府转型的呼声居高不下,从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从主导市场与投资到主导公共服务与建设。但如果政府成功转型,那么其权力与利益必将大打折扣,公务员的光环消失,变成了干一份活拿一份钱的普通工作者,国考还会如此火爆吗?
  近几年,人们已经默认公务员目前所享有的权力利益还有各种福利与保障的长期性、丰厚性,这种社会心理预期必将导致改革失去应有的动力,使得政府转型变得更为缓慢与不易。有评论认为,“公务员热”势必加强权力精英化的趋势,但权力精英化其实是一个“陷阱”。其一,精英治理必然会导致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加强,从而忽视制度建设与约束的意义;其二,精英治理会导致对既得利益与秩序的加强维护,从而阻碍政府转型步伐;其三,它会导致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人群,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将背道而驰;其四,刚出校门就进“国门”,常年坐机关不下基层,对来自基层甘苦、百姓呼声少有体会,形成脱离国情的一代,给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留下隐患;其五,百万人的拼杀,一旦成功,将获得代表权力和地位的公务员“身份”,概括起来就是“三求”:求权、求利、求安稳。
  某央视著名评论员说,上世纪90年代,书念不好去当干部,现在是念不好书当不上公务员。分蛋糕比做蛋糕难。愿充满活力的90后加入公务员队伍能带来更大的活力,而不是被同化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追求美好生活和良好工作环境的权利,这无可厚非。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祛除热门岗位的“附带好处”,让权责对等成为常态,使每个岗位守住为公众服务的本位。
  读书、考试、做官,本是古代社会的精英之路;而放在现代社会,社会栋梁醉心国考,被绑架的不仅仅是精英们的成才之道,也可能是国家的未来。以古为镜,国考成为中国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发人深思。(文责自负)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