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2年第7期
谁来保障保障房?
◎ 金 旺

近年来,作为重大民心工程,我国保障房建设大踏步前行。根据国务院部署,至“十二五”期末,保障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在保障房大力度推进的同时,也暴露出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保障房的质量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危,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些保障房质量差,惠民房成“闹心房”

  各级政府对保障房质量高度重视,但近年来,质量问题仍然不时出现,“瘦身钢筋”、“楼脆脆”等时有耳闻。
  2011年12月初,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区16栋4楼的一家户主苏乐对记者说:“这样的房子实在是没法住。你看,四面墙上全是裂缝,屋顶还漏水。”
  苏乐是武汉市的低保户,在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安排下,以每月29元的租房价格住进了这套建筑面积55.7平方米、使用面积40平方米的廉租房,并与武汉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签订了租赁合同。
  苏乐回忆第一次住进房子看到的情况时说:“拿到钥匙一进去,就看到墙上有很多裂缝,墙面、厕所漏水,防盗门关不上、屋内门关不严,墙面有凹凸的变形,墙面的砂浆一抠就掉……”
  有同样遭遇的居民,并不只是苏先生。武汉电视台2011年11月举行的“电视问政”节目报道,此小区有九成楼房存在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问题。
  无独有偶。2009年8月,北京首个限价房项目——海淀区某小区业主杜女士和徐先生,在给住房装修时,发现两家阳台之间的墙壁酥脆,碎墙块用手一捏便成散沙状。对此,该楼盘施工方表示,墙壁酥脆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根据施工单位——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事后排查统计,小区存在问题的住户大约有500多户,其中25户阳台确定需要拆掉重建。
  有媒体2011年12月12日报道称,湖南省郴州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二期房子存在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房屋楼板掉落、楼板开裂、墙体漏水等现象,其中更有业主称有一间房的天花板突然自己掉了下来。

保障房质量不过关的原因

  利润低,一些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由于保障房建设利润较低,甚至可能亏本运营,为了盈利或保本,一些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就会降低标准甚至偷工减料。
  据江苏南京某项目施工企业负责人介绍,一名普通力工2010年工资约60元一天,2011年就涨到80元。如果是技术好的熟练木工,每天不给200元是请不来的。即便如此,由于大量项目同时开工,企业一直面临用工难的情况。“现在已经是劳动力的卖方市场了。如果你给的工资稍微低一点,人家拿起行李就去别的工地干了。”这位负责人说,算下来,一年间人工成本上涨了50%左右。
  青海康川新城的每平方米造价为1080元,这是合同定死的。进场施工后,遭遇通胀因素和建材涨价,施工单位不愿再投入成本确保质量,结果导致了康川新城“楼脆脆”。
  安徽太湖“纸糊”安置房的包工头说,该小区的楼房在建设中地基没打稳和建设中的偷工减料是导致质量问题的关键。水泥和钢筋偷工减料,导致楼板比正常厚度薄了好几厘米,混凝土的黏度差,时间长了粉化后,出现裂缝、塌落就不足为奇。
  对于武汉市硚口区保障房出现的问题,武汉理工大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墙壁渗水,是典型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墙壁轻轻一抠能抠出一块来,是混合砂浆的质量问题;电梯、门窗、玻璃、瓷砖的故障、破损情况,证明使用的材料质量低劣。“能够看出施工中明显的偷工减料”。
  北京保障房项目上出现“墙脆脆”,是因为混凝土质量问题,即混凝土强度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选择了劣质产品,如使用低标号水泥;二是混凝土搅拌时配比出错,如水泥、沙土的比例不合适。
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就会减低,导致楼体外墙出现裂缝、渗水等情况,可能不到设计要求年限就不能使用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墙倒屋塌甚至整栋楼倒塌。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还会导致日后建筑物抗震级别及应对其他极端情况的能力大打折扣。
  抢工期节省人力开支,也是一些开发商和施工单位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
北京大方居保障房楼底部裂缝,就是由于施工方急于赶工,在楼房打地基时回填土不实,加之雨水多,导致塌陷裂缝。
武汉市硚口区保障房外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加气块熟化过程中,引起热胀冷缩造成。对此,武汉当地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分析,按照规定,施工时所有砌块的龄期至少在一个月以上,从墙体开裂的形态上来看,施工方采用的是水泥混合砂浆,但掺合料石灰膏的熟化期不够,进而导致抹灰内部结构核膨胀炸裂。也就是说,是典型的赶工期、“偷工”现象,建设施工单位应负主要责任。
  监管不到位。大量外墙裂缝横生,内墙、卫生间漏水,防盗门关不上,墙面凹凸变形,墙面砂浆一抠就掉……这是人们在武汉样板保障房内看到的真实一幕。可是,“按照正常标准不应通过验收”的项目,竟然通过了监理公司和质监站等当地十几个职能部门的逐项验收,顺利地拿到了验收合格证。
  关于保障房住房质量监管,我国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还实施了特殊的验收政策——业主先验房,监管部门再验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另一番情形。
  开发商在项目尚未拿到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的情况下,就已作出了房屋质量合格的认定并组织交房。
开发商不担心项目拿不到竣工验收证明?“验收就是走过场。”多个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单位无不直言,首先,验收的很多质监程序是通过检查样品来完成的,而送检样品的质量和现场成品的质量往往存在出入;其次,虽然目前采取第三方监理的方式把关房屋质量,但监理公司由开发商出资雇佣,“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监管与不监管没有差别,验与不验都是合格”,“某种程度来说,开发商的良心决定了房屋质量的好坏。”武汉一家房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坦言,政府监管部门只审查程序。
  正是基于上述近乎零门槛的发证标准,才让豆腐渣工程敢提前组织交房,并在业主投诉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依旧顺利获得竣工验收合格证。

严把保障房质量关,将保障房建成舒心房

  保障房“楼脆脆”、“楼歪歪”,甚至“楼倒倒”,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对于这些保障房的住户而言,却是100%的问题,因此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好保障房质量关。
  政府应重视抓好保障房质量。严防保障房质量出现问题,已经成为哈尔滨市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在2011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动员会议上,市委书记盖如垠强调:“保障房、棚改房,质量标准必须抓好。因为这是政府行为,质量必须过关,才能取信于民。”
  而在北京市,目前已开始试点“保障房质量第三方检测”机制。有6家具备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介入北京市保障房的质量检测工作。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对于不能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的工程,将不予竣工验收。
  在上海市,2011年开工的市属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有超过85%的项目都将加入《上海市住宅建设质量公约》,确保老百姓住上“放心房”。
  鉴于保障房出现的质量问题,长春市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对保障房质量控制链条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逐一提出约束性要求。
  其中,对建设和施工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设单位要对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的质量全面负责,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造价,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单位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不得偷工减料,确保施工质量。
  此外,对于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监理单位,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建设实施“旁站式监理”,要求监理人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关键工序(比如打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现场全程监督。
  政府要支持,企业要少赚。保障房是公益房、民心房,政府要支持,企业要少赚。
  调动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完善政府各项优惠支持政策,让企业在参与中有“利”可图,心中有数。目前,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建设上,国家分别从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方面给予了税收优惠;同时,还有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交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优惠政策。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参与投资保障房建设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在完善融资机制上,政府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企业投资保障房建设,银行贷款利率可以适当优惠,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明确贷款贴息的幅度和年限,减轻企业的融资压力。除了向银行贷款外,政府还可以支持一些规模大、资质好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所融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房的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当然,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与运营,盈利的期望值也不能太高,毕竟这些项目带有公益性质,不可能让企业从中挣大钱。这几年,一些房地产企业过惯了“富贵”日子,商品房开发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一些微利“小钱”根本看不上眼。实际上,在国家加强楼市调控的时候,房地产企业应该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到保障房建设上来。钱虽然赚得辛苦些,但心里会更加踏实。
南京市一些承建保障房的开发商坦言,承建保障房利于树立品牌。由于当前商品房市场预期并不明朗,所以尽管保障房利润限定,但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少赚总比不赚好。
  此外,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说:“当前,影响保障房质量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低价中标现象。”低成本限定让一些施工单位难营利,就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因此,政府在保障房项目招标过程中,需要在价格上控制好度的问题。
  南京市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勇告诉记者,工程建设招投标时,南京坚持这一条:并非价低者得。
  加强问责,加大处罚力度。要问责地方党政“一把手”。“保障房质量的问责对象应明确为地方党政一把手,否则无法打到‘七寸’。”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曹建海认为,国土资源部的土地问责具有示范作用,但多数情况是负责人受处分,极个别行政降级,均未涉及一把手;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包括房地产开发、城市规划和改造都由一把手直接指挥,如果出了问题仅对分管领导问责,就仅是牺牲了“马前卒”,相较获利而言微不足道。要明确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屡屡出现问题的企业,清出建筑市场。


责编:陆京慧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