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2年第17期
优化地方政治生态
◎ 李抒望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主政者,喜欢用政治生态来表述他们的治理理念和政治诉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认同。其所谓的“政治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问题,是廉政、勤政、善政问题。政治生态折射的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的大环境和大趋势,事关地方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生态优化和良性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良性治理的基础和保障。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是营造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公平正义、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优化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任何政党都有其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干部的作风是政治生态中的关键因素,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如果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各方面作风都表现优良,就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是好的或是比较好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种组织的各方面作风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则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优化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实际上,当前人们诟病最多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
  优化政治生态,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上,也可以体现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刹住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论什么人,不论哪一级组织,违反和破坏民主集中制都应受到严肃批评和处理;加强和改进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但更主要的是投身实践,真抓实干,大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把心思集中到推进科学发展上来,一心一意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抓实干是硬道理,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是硬任务。如果人人都是坐而论道,全都抱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态势,优化政治生态就是一句空话。真抓实干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策,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对他人工作能够大力支持与协助,对待功过,实事求是,既不推过,也不揽功。真抓实干还要注意自己素质修养的提高,要有大局意识,要有集体观念,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安定的事坚决不做,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
  
二、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政治生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意识形态传承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形成政治生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政治制度的刚性约束而言,政治文化的软性作用反而更具优化空间。从历史传统和地缘要素来看,各地政治生态的差异性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差异性方面,开放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无为与有为,这些政治生态底色取决于各地官员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诸多心理活动,构成了政治生态的区域特质。
  以改革开放为界线,我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一个显著的转变过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公众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唤醒。经济上的平等交换、公平竞争、契约自由等法则很快扩展到政治文化上对平等、自由、法治、秩序等原则的偏爱。传统计划管理体制中盛行的计划控制、行政命令、集中管制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模式连同其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已经日渐式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法治国家、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已经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在政治文化实现了重大转变的同时,这一转变本身也带来政治文化的分散性。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民众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基本一致的话,那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众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分化重组。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政治文化中的一致性仍然在减弱,分散性仍然在增强。
  由于政治文化是可以塑造的,政治文化的变迁诚然会给党在基层执政带来影响,但执政党也可以努力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一种现代的政治文化。基此而言,要最大限度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支撑作用,主要的途径还是要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当前,迫切需要风清气正、昂扬奋进的文化环境,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国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一是我们面临着的自然生态失衡,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二是社会政治生态失衡,突出表现为党群矛盾突出,因民主权益受损诱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改善自然生态失衡,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社会政治生态失衡,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当前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生的改善必须有民主作为政治保证,否则,一些重要举措和项目就可能成为官场和商场个别人不择手段谋取私利或暴利的目标,党的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就可能走样、变味。二是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要充分保证。认真观察和分析当前腐败现象,可以看到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管理、监督、知情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是保证政治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社会层面的政治参与直接体现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有效整合社会的民主参与力量,权力才能在阳光下运作。另外,政治生态需要监督机制来规范和矫正,监督机制的完善和高效率是现代政治正直清廉的“安全阀”。三是大力推进“两个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两个“生命”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历史性互动,将进一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增长点。四是把“两维”统一起来。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表面看是民众在维权,政府在维稳。这“两维”应该也有可能统一结合起来。政府要引导民众在维权时必须维护大局的稳定,用民主的办法、以法律为准绳来进行;而政府在维稳工作中,也只有维护民众的民主权利,纠正损害民众利益的错误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我们既要警惕借民主之名制造混乱的行为,也要提防以维稳之名压制民主。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腐败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标志,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入手。反腐倡廉建设与优化政治生态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同时,反腐倡廉建设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这是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保障性要素。
在人类政权的更迭史上,执政者因腐败而垮台,是一个普遍现象。当今世界,一些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之所以在貌似鼎盛之时丧失执政地位,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自身腐败的惩治和预防能力。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任何外力都打不倒共产党,但如果党内腐败不除,就会不打自倒。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当前,党内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对现代化建设危害最大,对党群关系危害最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危害最大,对政治生态的优化危害最大,也最容易丧失民心。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廉政,就谈不上执政为民;不反腐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扎扎实实地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扎扎实实地遏制腐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可看作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除腐、自我净化的一种努力。
  
五、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地方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是分不开的,完善体制机制是优化地方政治生态的中心环节。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于党在基层执政的需要而言,党在基层执政的制度建设还有许多领域和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这表现为政治生活的秩序化、民主化、制度化都还有一条较长的路程要走,政治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政治生活中的制度通道容纳能力也滞后于社会公众的期待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必须促进党的基层执政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基层民生政治参与制度、基层决策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容纳社会公众价值追求的制度通道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并进而赢得社会公众制度化的支持。
  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尤为重要。选准、用好干部,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什么是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碌碌无为、政绩平平的人不再尸位素餐,让跑官要官、追名逐利的人失去钻营的市场。
  六、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政治生态评价体系,旨在系统调查和预测政治生态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分析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政治生态现状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通过分析评价,提出政治生态建构的对策方案,协调利益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政治生态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生态的群众满意度。政治生态的状况如何只有人民群众评价了才有效,因此,需要从人民群众的评价中来寻找优化政治生态的路径。二是政治生态评价机制的存在满足了人民群众民意表达的要求。评价机制为人民群众搭建了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的平台,民众的要求可以在评价中显现,从而可以避免事态的恶化。三是评价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等方面,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由于各种原因,在很长时间里,由人民群众来对政治生态进行评判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并完善起来,较多的是执政者的自我评估。这种自我评估是必要的,但在缺乏其他渠道的情况下,它容易使评价带有主观性、随意性,而较少客观性、公正性。要增强党执政的权威,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由人民群众来给党执政的政绩“打分”的问题。最终,要把评价权交还给人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只有人人起来负责,只有让人民来监督,党和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人亡政息。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