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4年第1期
李吉甫遭遇的“潜规则”
◎ 巴 依

  唐代名臣李吉甫深明时政,为相时勤政为民,追求公平正义。但他也遭遇过“潜规则”,虽说只是一段意外插曲,但今天看来,仍然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唐朝元和年间,京城举行科举大考,考试由礼部侍郎崔邠主持。科考之后,崔侍郎拿着录取名单去相府给李吉甫过目。崔邠刚见到李吉甫,还没来得及将名单呈上,这边李吉甫先开口问话了:“有个叫吴武陵的举子考中没有?”其实,这个吴武陵文章粗鄙得很,根本没考上。但崔邠一听宰相大人突然问起这个人来,仓促之间,不明何意,一时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恰在这时,门外忽报有太监前来相府宣读圣旨。李吉甫于是匆忙出门接旨去了,留主考官崔邠独自在屋内,这时,崔邠心里犯起了嘀咕:相爷单单问及吴武陵,想必不是亲戚就是旧友,总之,来头不小,不可等闲视之。
  古代的官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场”,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人脉,能力好也可能一辈子只当个小官,人脉却能直接影响着你的升职与利益。而李吉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崔邠这样的小官看来,如果能搭上宰相这艘大船,仕途就不必愁了,可要是开罪了他,今后只怕会寸步难行。
  崔邠内心认定这个吴武陵是李吉甫要推荐的人,虽然此人原本名落孙山,但是不要紧,他急中生智,飞快地拿起笔来,在名录空白处添写了“吴武陵”三个字。
  为官者不论怎么低调,都无法避免阿谀奉承之人的“高调”,不是我崔邠太会拍马,实在是宰相的权势太大,下官得罪不起啊。领导都亲自过问了,我要是不识时务,万一你怪罪下来,我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说时迟,那时快,崔邠刚写完把笔放下,李吉甫就回来了。于是,崔邠一边施礼,毕恭毕敬地把名单呈上,一边讨好地说:“相爷刚才问及的那位吴武陵,名录上有他的大名!”这种赤裸裸、无原则地“表达”,实在令人作呕。
  本以为相爷听了会很高兴,可没想到李吉甫却脸露不悦之色,气呼呼地说:“吴武陵这小子品格低下,怎么配中进士呢?”崔侍郎一听,顿时如堕五里雾中,心中大惑不解。原来,李吉甫之前听说有个品行不端的举子吴武陵也参加了这次科考,心想决不能让这样的小人混进官场,于是特意问了一句。却没想到阴错阳差,反倒为吴武陵扭转了乾坤。
  而崔邠这边,本认为自己审时度势,抓住了机会,欣然接过这笔“业务”,从此可以平步青云。却没想到只是自作多情,弄得骑虎难下,想必他的肠子一定是悔青了。然而,面对白纸黑字,他也只有将错就错了,他厚着脸皮说:“吴武陵的品行我倒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的文笔很好,现在名单已经定了,怕是不好更改了。”这番话倒说得“不卑不亢”,李吉甫虽然讨厌吴武陵,但既然是“按照程序”录取的,他也不好多说什么,也只能由他去了。
  就这样,天上掉下一块大馅饼,吴武陵喜出望外地走上了从政之路。
  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体制下,“王法”其实就是皇帝的“家法”,官员其实就是皇帝的“家臣”。而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官僚科层体系中,官大一级压死人,万事当前,先找“关系”,“关系不顺,宁可不动”,这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特色。在官场的这种氛围里,似乎大家都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积极献媚讨好者,无非是向上司表忠心和献孝心,来捞取个人好处,让上司日后有机会眷顾、提拔自己,甚至自己有过失时,能袒护、开脱自己。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官场的悲哀和无奈!
  后来,吴武陵担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不知绳检,贪污受贿,弄得官场腐败成风,被人们举报到朝廷,可吴武陵贪赃有罪却丝毫不知反省,反而向检察官摆谱,这当然是后话,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责编:白玲岩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