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4年第7期
明末一次失败的集体决策引发的思考
◎ 焦 雄
  1644年正月初一,闯王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随即大顺军向北京最后进军。崇祯皇帝急招群臣议政:国破山河在,如今怎么办?决策议题有二:要不要调吴三桂部进关勤王?要不要把首都南迁?其实答案很清楚,除了吴三桂部,明朝在北方根本无兵可用。如果连北京都失去了,王朝都灭亡了,对明朝而言,守着宁远又有什么意义?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丢弃了这么多土地和人民,谁来负责呢?这才是这次集体决策的第一个焦点。南迁对崇祯而言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当然,南迁之后可能会出现南北朝的局面,但这总比亡国好吧?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然而,崇祯帝一开始试图在责任问题上彻底装糊涂,说只要调吴三桂和他最精锐的五千骑兵进关就可以了,关外“余兵尚多”,未尝不可以支撑局面,因此不存在什么失地弃民的问题。同时他又示意大臣们主动承担责任,说“此等重大军机应行与否,原应先生每主持担任,未可推诿延缓误事。”皇上自己是万万不会做宋高宗的,他“恐遗恨于后世,将俟举朝固请而后许”,坐等有人出来当秦桧。崇祯帝带了个坏头。这些“主持担任”的“先生每”随即仿效。首辅陈演当即冠冕堂皇地声称:“一寸山河一寸金,锦州告急,宁(远)兵万不可调。”大臣们说:“倘(吴三桂部)一旦调去,其余皆分守各城堡之兵,未必可用也……万一差错,臣等之肉其足食乎?此真安危大机,臣等促膝密商,意旨如此,实未敢轻议也……臣等迂愚无当,诚不敢以封疆尝试,伏乞圣裁!”一脚把球踢回给了崇祯。于是南迁之议与吴三桂进关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议而不决。直到二月底、三月初,大顺军南路刘芳亮部沿黄河北岸进军从南面包抄北京,切断了崇祯南逃之路,才帮助明朝终于完成了这次集体决策。故事的结局是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把自己挂在了皇宫后面煤山的一棵树上。貌似在这次集体决策中崇祯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但其实也不见得,他至少成功做到了一件事,就是把自己亡国的责任推了个干干净净。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警醒我们:一定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提出:“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伟大事业,必然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做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好干部,让我们的党旗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高高飘扬。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