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4年第9期
又见春风拂柳枝
◎ 陆京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是李叔同(弘一法师)《送别》中的句子。在这如诗如画的句子中,柳的影子不可或缺,倘没有“晚风拂柳”的烘托,其意境会大打折扣。这道理正如蓝天之美离不开白云,离开白云就会缺少灵性一样。
  柳是人间一美景。所谓“柳边”、“花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浪漫故事。一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给了人太多的想象。隋炀帝杨广所作《望江南》八阙,其二也便是咏柳,他写道:“湖上柳,烟里不胜摧。宿露洗开明媚眼,东风摇弄好腰枝。烟雨更相宜。环曲岸,阴覆画桥低。线拂行人春晚后,絮飞晴雪暖风时。幽意更依依。”杨广人荒淫,但词作满有味,不愧为是风流天子。
  杨广对柳树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柳树就是柳树,何谓杨柳?说来也和杨广有关。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执意去江都(今扬州)游玩。七月的天气,龙船行进在运河中,酷热难耐,多亏了运河两岸的柳树遮蔽日光。炀帝看到垂柳之妙,又想起秦始皇封禅泰山时,一时风雨骤至,无处躲避,幸亏五株大松遮盖。始皇以为松树有功,封其为“五大夫松”。想到此,让侍从拿出笔来,御书“杨柳”两个大字,让左右挂在了树上。又传旨:朕赐柳树为御姓,以后世人皆称“柳”为“杨柳”。隋炀帝这么一号召,柳树的称谓在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那里皆称其为“杨柳”了。除了称谓改名外,《杨柳枝》、《杨柳词》、《折杨柳》作为一种曲调,亦风行一时。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春,诗人李白在洛阳游历,夜闻笛声为《折杨柳》,遂引起了乡思,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春夜洛阳闻笛》,诗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道是,有文化,才会有伟大。去年春日,漫步古运河畔(古大运河从梁山境内通过),想起了“杨柳”的典故,一种发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遂赋拙诗一首,曰“漫步古堤无限春,风吹杨花正愁人。炀帝御船已作古,堤柳如今尚含悲。”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了国人以感情,也给了国人以自豪。
  柳,不但是一美景,而且深含寓意。由于“柳”“留”同音,自汉代起,长安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依依不舍的心情。至唐代,此习俗又进一步强化。唐代的习俗,亲友由长安远行时,东面送到灞桥,西面送到渭城,然后折柳送别。王之涣《送别》诗曰:“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即为明证。
  杨柳的另一个美点,是生性质朴,从不挑剔生存环境。所谓“沙里栽杨泥里柳”是也。甚至剪一个枝条插在泥土中,它也会活起来。杨柳的传宗接代靠柳絮,柳絮是它的种子。每年的四至五月份,白色绒毛裹着的种子会飞向天地间的任何地方。苏轼诗曰:“梨花淡白柳深情,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轼给了柳絮足够的赞美。
  晋朝陆机在《文赋》中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春天杨柳下垂的丝条也给了人些许遐想。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在1935年就写过一篇名曰《杨柳》的散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根本。丰子恺先生从杨柳下垂的枝条中悟出的“不忘根本”的道理,很形象、很逼真、也很深刻。
  杨柳,给了人们太多的故事。我想,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要赞美杨柳的美,更要学习杨柳生性质朴的品质和永不忘根本的精神。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