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4年第17期
浅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王二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导向功能,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挖掘出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孕育出来、培养起来、践行下去?如下四点很关键:
首先,文化推介、传播部门要多出精品力作。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世所罕见。从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形成了多次大的文学高潮。每一次高潮都出现一批文学名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绵延不绝,久传于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进入二十世纪,“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文学新的篇章,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波澜起伏的文学革命浪潮中,涌现了享誉中外的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一代文学大师。他们创作出的精品力作,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更为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呐喊助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广大文学工作者满怀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美好追求,以意气风发的精神投身社会实践,以蓬勃向上的激情从事文学创作,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巨大的鼓动与推进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是满足于数量。文艺作品总量不少,但在全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艺种类比较齐全,但具有重大带动作用、产生持久影响、获得巨大效益的文艺品牌还比较缺乏;文艺人才队伍呈现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但面临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名家大师缺少以及有些领域人才断层的严峻形势。
  二是停留于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认真细致、长期持久的工作任务,必要的形式是需要的,但主要精力、重点工作须放在让人入耳入脑入心,融入于现实生活行为之中去。倘若,仅仅限于让青少年学生穿戴上孔孟时代的服饰,正襟危坐地背《三字经》,诵《弟子规》,读《论语》,吟《离骚》……这只能是死板的模仿、简单的复古而已。长久下去,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不起来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热衷于胡编乱造。丰乳肥臀、性感赤裸的爱情戏,搂搂抱抱、胡啃乱咬的床上戏,抡枪舞棒、飞檐走壁的武打戏,脑崩血溅、腥风血雨的凶杀戏,神出鬼没、惊魂摄魄的鬼怪戏,黄袍加身、称孤道寡的帝王戏……长期以来,这些东西成了剧本内、舞台上、影视剧里的必须与主打!另外,近年来有不少经典作品被改头换面而重编,被撕碎揉烂而重拍,为了加长而胡乱瞎编,为了添情节而凭空捏造。诸如,文弱书生成了武侠,女红军、女八路成了刀枪不入、万夫莫抵的战神,男英雄人物坠入女间谍、女特务的情网……在一些编导者的心目中,一部作品没有搂抱亲嘴的情节就不过瘾,一部戏没有昏天黑地的打杀场景就不刺激!中国乃文明礼仪之邦,极讲究分寸、含蓄与羞耻。爱——委婉含蓄、含情脉脉,恨——咬牙切齿、入骨入髓,决然不会没羞没臊、张牙舞爪。眼下,有不少作品是有悖于此的。说严重一点,个别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亵渎蹂躏之嫌。
  四是痴迷于奖杯。信步红地毯,登上领奖台,高举熠熠生辉的奖杯……已成为不少文化艺术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一个时期的作品进行评判,分出三六九等,给予表彰,实属正常。倘若,一个文化工作者把得奖与否视为唯一的终生奋斗目标,那就很难打造出精品力作。中国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从没想当诗人,更遑论得什么奖,但却成了中国伟大的诗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各写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品皆由于是其“发愤之作”。
  第二,党员干部要带头成为示范者。
  干好党的事业、国家的事情共产党员必须积极带头。唯有如此,一切事情才好办,也才能办好。古语云:“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纵观古今中外,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大都离不开上行下效之规律。历史上所以出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现象,原因即在于上行下效乃不易之理。故此,要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核心价值的光彩,关键要从社会影响力强的群体抓起。处于社会领导职位、担负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必须首先真心信奉并身体力行,才能让公众乐于接受和效仿,从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倘若言行不一,台上——慷慨激昂,台下——肮脏龌龊,其人格魅力必将大打折扣。
  古人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代的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品德修养和行为修正,努力做到做人与做事统一,修身与立德统一,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时刻牢记“小节不保、大节必失”、“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的古训,真正做到慎独——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洁身自好,保持自尊,以实际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诚哉斯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内蕴于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里,体现在每个公民日常的行动中,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永续。
  第三,要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的普及工作。
  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普及教育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生根于民间,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民间,普及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普及工作千头万绪,但抓细,抓小,抓基础则是必须的。
  抓细。言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做什么事情,老百姓最反感的是油腔滑调的大话、套话,盛气凌人的官话、空话,最喜的是钉是钉铆是铆的抓落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如此,须着眼于细微处,着手于细节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仅以“爱国”为例,倘将其细化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生取义;或细化为钱学森舍弃优厚条件,毅然离美归国的义无反顾……笼统的“爱国”就显得形象具体,也能打动人心,进而激励国人奋起而为,自觉履行肩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只有始终坚持细致的态度,确立细化的目标,制定细密的措施,时刻做到慎思之、笃行之,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为举止,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和遵循。
  抓小。抓好一言一行,抓好一桩桩小事。由不说一句脏话、不随地吐一口痰、不乱扔一纸垃圾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细化于言谈举止,转变成主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道德责任感,如此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不久的将来所展现的必将是一个礼义之邦的泱泱气度,所改变的也必定远胜于所期待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辉煌。
  抓基础。一旦提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局限于“之乎者也”或几则古文,未免有偏颇之嫌。不从基本的东西抓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处于空中楼阁而流于形式。基本的东西包括很多,譬如,规范使用汉字,搞好家风建设,提倡社会公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等等。基本的东西做实做好做出了成效,基础真正夯实筑牢了,涓涓细流定然会汇成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观!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