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4年第21期
唐代安史之乱前的政风
◎ 关玉生
  一个王朝的覆灭或出现大的变故,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唐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不是一时的原因,而是唐玄宗晚年怠政、荒政、沉湎后宫,先是任用奸相李林甫,后又任用奸相杨国忠,致使政风、社会风气每况愈下而酿成的。
  那么,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的政风又是怎样的呢?具体地讲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风而靡。应该指出,唐玄宗在位的前期,“近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讬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有贞观、永徽之风。”(《通鉴》语)使大唐王朝走向了“开元之治”的盛世。政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他渐渐腐败了。天宝三年(744年),他就对高力士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答:“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即成,谁敢复议之者!”(《资治通鉴》第15卷第6862页)高力士的回答显然不符合唐玄宗的意思,玄宗大不高兴。力士看如此情景,亦“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玄宗后宫美人,他先是宠爱的武惠妃,可好景不长,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得产后病死了。后宫三千竟无中意者。也许是玄宗宫闱寂寞难耐的缘故,于是让高力士“潜搜外宫”,当发现寿王瑁(唐玄宗和武惠妃生的皇子)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且“肌态丰艳,晓音律,性警敏,善承上意”之时,连老公公和儿媳妇的名分也顾不得了,于是“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之女。潜内太真宫中。”“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资治通鉴》第15卷第6862页)
  杨贵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入宫,唐玄宗也于开元二十五年“专以声色自娱”。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描写此种情形的。自贵妃入宫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即安禄山、史思明爆发叛乱的这十八年间,玄宗每年的十月都要带着贵妃到骊山的温泉宫去泡温泉。过去是去一下就回,自贵妃入宫后,一住就是几个月,一直到第二年的春暖花开才回京师长安。这期间,他们二人演绎着诸多充满浪漫情调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窃窃私语,也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当然,二人的浪漫情愫也有苦味的时候。贵妃的妒劲十足也使玄宗尝到了“女人近之不逊,远之则怒”的味道。史载,贵妃和梅妃的争风吃醋曾惹得玄宗大怒,命高力士送回娘家,但送归之后,又发脾气,“上不怿(不高兴),比日中,犹未食,左右动不称旨,横被捶挞”。还是高力士善解帝意,“又迎贵妃归院,遂开禁门而入,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资治通鉴》第15卷6873页)天宝八载(749年)二月,贵妃又旧病复发“复忤旨”,玄宗又把其送归私第,送归即又后悔,“遣中使赐以御膳。妃对使者涕泣曰:‘妾罪当死,陛下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乃剪发一缭而献之。上遽使高力士召还,宠待益深。”(同上,第6898页)
  如果说,帝王宠爱一女子尚构不成腐败,尚不可怕的话,那么,这种因爱而导致的人斗志上的衰退,因爱而引发的公权力的介入,也即是说因爱而造成的腐败问题则是可怕的。
  史载:“贵妃方有宠,每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织繍之工专供贵妃院七百人,中外争献器物珍玩。岭南经略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精美,九章加三品,翼入为户部侍郎;天下从风而靡。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妃欲食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同上,第6872页)杜牧《过华清宫》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致就是描写此种情况的。
贵妃有宠爱,恩及全族。贵妃的三个姐姐韩、虢、秦三夫人皆得幸于玄宗。三夫人凡有所求,“府院承送,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三夫人又“兢开第舍,极尽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即成,见他又胜己者,辄毁而改成,虢国尤为豪荡。”(同上,第6892页)
  说起这位虢国夫人,在四川老家时,她不但和族兄杨国忠私通,而且入京后也深得玄宗宠爱。唐张祜诗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即是描写的她清晨入宫朝见唐玄宗的情形。
  天宝十二载(753年)冬十月,三夫人随着玄宗幸华清宫,三家会于国忠第,“车马仆从,充溢数坊,杨氏各家,队各为一色衣相别,五家合队,灿若云锦。”正如杨国忠所言:吾本寒家,一旦富贵至此,唯极乐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唐玄宗从宠爱贵妃一人而及全族,此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而这种因爱而导致的“中外争献器服珍玩”和“献精美者升官晋爵”,也即是说因爱而演变成的政治上的黑暗与腐败,足以把一个社会的政风、社会风气败坏,进而毁掉一个王朝。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经过“开元之治”的积累,十分富足。“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唐长安城西北来的第一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足者无如陇右。”然而,由于唐玄宗的腐败,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一切都变成了记忆。
  唐玄宗的骄奢淫逸毁掉了唐王朝,也使他这位老皇帝尝到了颠沛流离之苦,尝到了“没有国也就没有家”的滋味。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后的一天的黎明,天下着小雨,唐玄宗带着贵妃姐妹,宰相杨国忠、武部尚书韦见素、将军陈玄礼等一行人就踏上了西逃之路。在经过兴平县马嵬驿时,“六军不发”,乱军首先杀死了杨国忠,接着又逼迫着他处死了他心爱的妃子杨贵妃。然后又踏上了南逃蜀地的艰难征途。一年以后,两京(洛阳、长安)平定,他才辗转回到长安,在路过马嵬驿时,让侍从打开一年前草草埋葬的贵妃的坟茔,“时尸体已化,唯香囊完好”,玄宗睹物思旧,倍加感伤。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肯去”的诗句,可谓道尽了玄宗到此时的感伤和无奈。“特权之享”,必然带来“特权之祸”,我看放到唐玄宗等人的身上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二、亲小人,远贤人。用人问题,历来是为政之要。而唐玄宗恰恰是在用人上出了问题。他先用的是李林甫。这李林甫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史籍的评价是:“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大乱,而上不知悟也。”(《纲鉴易知录》唐卷第752页)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
  李林甫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死后,唐玄宗本来应该接受教训,任用一个贤明的人为宰相,可是他又任用了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为宰相。这杨国忠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史载:“杨钊(国忠原名),贵妃之从祖兄也,不学无行,为宗党所鄙,从军于蜀,得新都尉。考满,家贫不能归,新政富民鲜于仲通常资给之。杨玄琰(贵妃叔)卒于蜀,钊往来其家,遂与其中女通(即后来的虢国夫人)。”(《资治通鉴》第15卷第6866页)就是这么一个缺德无行之人,玄宗竟让他当了宰相。这杨国忠一旦为相,除了极尽奢华外,就是贪污,就是投其所好,就是报喜不报忧。《资治通鉴》记载他为相后,“家中积绢三千万匹”,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多大的数字,我不得而知。这个数字在唐代以前的贪官中,是不是最多的,我也不敢说,但我相信数目相当惊人就是了。杨国忠最可恶的不仅贪,居然敢隐瞒战争失败的责任。天宝十载(751年)夏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南诏蛮,和南诏军战于西洱河(即今大理的洱海),“士卒死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天宝十三载(754年)夏六月,剑南留后李宓入击南诏蛮,全军覆没,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凡二十万人,无敢言者。”(以上见《纲鉴易知录》唐卷第1320页)两次征南诏之战死二十万人,如此大的事情,杨国忠居然敢瞒着朝廷,敢以假乱真,足见玄宗执政后期朝政腐败到何种程度了。
  三、罚赏失度。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关中大雨。“上忧雨伤稼”,于是问宰相杨国忠庄稼淹了没有?“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伤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不同意杨国忠说的,把自己所辖地区庄稼受灾的情况如实报了上去,杨国忠大怒,找理由让御史把房琯关进了监狱。“是岁,天下无敢言实者。”说假话的得到信任,说实话的却进了监狱,还有比这再失人心的么!二,在安禄山反叛的问题上真假不辨。安禄山“阴蓄异志,殆将十年”,其狼子野心早有所著。(比如瞒着朝廷日夜操练军队)。对于他的反相,武部尚书韦见素专门向玄宗作过汇报,曰:“安禄山请以三十二蕃将代汉将,其反状明矣!”(安禄山在叛乱前提出请以蕃将换汉将)玄宗听武尚书反映的是安禄山,“大不悦”。唐玄宗始终认为,“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以至发展到他听不得禄山的不好;以至发展到“谁言禄山反他就把谁绑起来去审问”;以至形成“朝臣人人都知道禄山要反,唯玄宗一人不知”的局面;以至到最后禄山反叛大军的先头部队已到了太原,“太原具言其反状,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以至禄山反叛的消息像雪片一样飞来,他皇帝老子才如梦方醒。
  唐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从表面上来看是唐玄宗想任命安禄山为宰相,并已让一位叫张垍的人草就制书,后因宰相杨国忠坚决不同意而作罢,这一绝密被张垍泄出后,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反于范阳(今北京)”,实则是安禄山看透了唐王朝的腐败丛生、武备废驰、上下离心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对于安禄山这样一个野心家来说,什么才是他的“天赐良机”,他眼中的“天赐良机”就是王朝的腐败,和由腐败产生的种种危机。一个政权一旦腐败,就没了精神,没了战斗力,自然也没了未来。正所谓“君骄则失其国,夫骄则失其家”是也。
有道是:“城下路,凄风露,今日犁田古人墓。”唐代安史之乱的爆发尽管已过去千年,已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但是,我们回味那段历史,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这些历史启示是:
  一,政风问题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清廉的政风必然拒绝腐败,所以风气问题从来不是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情,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现在,但历史早就证明,此论切中时弊。
  二,上开一源,下生百端。有道是:“表曲者影必邪,源清者流必洁。”一个朝代的政风乃至社会风气如何,上面是关键,当权者清廉、清正,下面也一定清廉、清正。想当年,唐玄宗初继位,为何朝廷上下有“贞观、永徽”之风,皆因为他从政清廉。后来为什么政风、社会之风都坏了,以至爆发了“安史之乱”,也是因为他腐败了。
  三,风气问题难成易败,难得易失。也就是说,培养一种好的风气难,需要若干年的时间,而把一个好的风气败坏,却相对容易得多,做几件坏事就可以了。这道理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问题必须慎终如始,丝毫松懈不得。
  “世事悄然已隐去,忍看花好月难圆。”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的骄傲。盛唐的开放和大气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鼎世辉煌却被唐玄宗晚年的腐败葬送了,回忆起来,这多少有点遗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责编:王 玮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