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0年第5期
一路“和”相随
—— 记河北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明
◎ 张瑞强
    王殿明,一位从河北临西县万庄村走出来的军人,儿时在农村的贫苦生活和父母的好善乐施培养了他关心他人、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36人,累计15.6万元。从部队退役后,成功创办了河北青华苑高校服务有限公司。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他仍不忘帮助别人,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多次慷慨地帮助同事、朋友和战友,累计62.5万元。为了回报家乡父老,王殿明出资30万元给老家农村打自来井水,并修路、硬化路面,方便了村民出行。他还多次捐助善款用于救灾,累计6万元。王殿明解释他的“和”理念,“和”意喻“和谐、和美、美满、幸福”,是世上美好事物的浓缩。这也使他想到以“和”为理念,建立“和”的大观园——“万和宫”。
    让梦想照进现实
    万庄是河北省临西县的一个传统小村庄,2006年初,一座占地30余亩,投资3200多万元的工程——万和宫在这里开始建设,继而,以弘扬和谐文化,打造“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为目标的二三期工程相继铺开。王殿明一手策划与设计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一时间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副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曾讲道:“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成为燕赵大地上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万庄现象’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宣传。”
    王殿明指着村口高高伫立的一个“和”字,诠释他们对“和”的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是重要的一块,光靠政府有些杯水车薪,我们万和宫就是要用一些文艺的形式作为载体,向附近的村子及村民们介绍、宣传一些文化和理念,使它成为农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形成和为真、和为善、和为美、和为贵的共识,形成城乡、村镇、邻里、家庭与人际和谐融洽的局面,使万和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呼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
作为文化景区,万和宫致力于“养心”与“养眼”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和谐文化的观瞻性。从古今中外、雅俗共赏、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典故传说、诗词赋中选择最经典的和谐题材,以山水、园林、建筑、雕塑、碑刻、字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加以体现和诠释,使比较抽象的和谐文化概念形象化,进一步增强了和谐文化的感染力。
    新兴的万庄模式
    万和宫的建成,改写了万庄村的发展历史,填补了临西县文化旅游空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经济繁荣,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发展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万庄,一个集文化产业、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正在崛起。
    万和宫作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一期工程建成两年来,万庄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村里开办“和”文化大讲堂、组织“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也使万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社会各界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如今,作为“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二期工程的农家院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已经展开,部分新民居已经建成。王殿明希望和谐文化进入到每个家庭,一个家庭一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和谐文化,弘扬和谐文化。一个家庭也是一个旅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享受田园生活,接受“和”文化熏陶。同时,讲和堂、文化站、万和碑廊、慈善文化区等均已建成开放。
    “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三期工程是建设科技农业园区,重点是开通环村水系,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发展养殖业和水浇地,美化村庄。王殿明说,沿环村水系,还将在两崖建造唐诗、宋词、元曲意境苑,进一步扩大和谐文化的展示内容,使之更具高品位的观赏性,更广泛地吸引游客,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规划建设中华尚和园、祈和殿等“和”文化建筑群。
    2009年1月,“情系三农·和谐新农村”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王殿明应邀在论坛上作了《“和”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同时,王殿明也荣获了中央电视台2008年度“三农”人物推荐活动组委会授予的“情系三农·新农村建设杰出贡献奖”。2010年1月,王殿明又一次登上“三农人物”颁奖舞台,荣获“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提名奖”。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