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0年第23期
“包容性增长”让百姓共享改革成果
◎ 邹 魏

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致辞时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这一新概念,被海内外媒体和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涵之一。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一个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因此,备受关注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更让人期待。

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

在9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中,人们不难发现,除了继续强调“科学发展观”这样长期强调的治国方略外,还提到了未来5年中国发展必须秉承“五个坚持”。这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在未来5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各领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协调和统一的推进。
  专家认为,中国在未来的改革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在某些关键领域仍处于“裹足不前”的尴尬境遇。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等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涉及各部门的综合性改革成效不大,比如垄断行业改革滞后,财税体制改革未能如期启动;另外,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尚未有大的突破等。
  在2010年6月7日至8日,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专题研究班上,7个司局向各省区发改委代表分别详述了“十二五”规划的7个改革重心: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片“加快”声中,“民生”正由社会政策进入经济政策的主要议程,各领域改革也被纳入改革大盘统一协调推进。

国民收入随GDP同步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的。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则让这个新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秘书杨伟民一度表示,“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事实上,关于“民富”的提法,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回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道:“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参与“十二五”规划调研的专家苏海南认为,近10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因此“十二五”规划将写入“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2004至2009年期间,尽管我国职工工资每年都上涨了15%,但到目前为止,居民的整体收入增长还是跟不上近GDP的增长速度。”
  苏海南表示,现在“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应是让前、后两者的速度相协调、相一致,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水平;同时遏制并逐步缩小当前的收入差距。

内需型消费将被提升为重点

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预测,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2011年增速将达到非常低的水平。经济学家表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将转向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内需型消费将被提升到一个历史最高位置。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中国将走以内需为主的结构调整道路,我觉得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全球经济在两三年内都不可能走出衰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国不能转向开发内需的话,将丧失经济增长持久动力。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7年我国消费率6年间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为77%。我国的消费率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更多精力用在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上,不仅可推动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而且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将有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会转变成城市居民,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国家会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产生巨大内需。

政府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新华社日前撰文指出,“改革”这个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并在30多年以来始终是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并仍然将成为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理念。距离中国政府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剩下10年的时间。下一个5年也将成为完成一些触及“深水区”、具有全局性和长远影响的改革任务的关键时期。
  各级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诉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表示:“政府转型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到底是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作用,还是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作用。另外,政府的理念转变,也是难点。”
  迟福林说:“一个转型的政府,需要在理念上有四大转变——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从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转变,国有资本从盈利型向公益型的转变。但是政府转型会遇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阻力。”
  对此,有专家建言,“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更多精力转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大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当从微观经济运行中脱身,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包容性增长的“世博之窗”

“十二五”还未起步,上海世博会让人们领略到包容性增长独特的风采。在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马德里案例馆,造型美观的“竹屋”堪称低碳建筑的典范。屋顶设有蓄水池,池中种满绿色植物,可改善楼体的隔热性能;设置在顶棚中的可穿透的非晶硅材料板块则每年可以提供1090千瓦时的光伏能源。
  如果说,“包容性增长”意味着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那么,这些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理念,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在上海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星火燎原……
  一直习惯把“进城”叫做“去上海”的松江人欣然发现,坐地铁到上海商业中心徐家汇只需半个多小时;一直“孤悬海外”的崇明岛居民,即将在家门口迎来高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一些有眼光的投资家,正在将资金投向上海郊区新城的养老、健康行业。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缩小城乡差距出现了转折点,资本已经不是单一地流向城市,而是开始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说。
  世博还未落幕,上海已公布了一系列后续规划:今后5年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全市地铁运行总里程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至600公里;社保方面,上海已有百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小城镇综合保险”,“镇保”将进一步向被征地农民聚焦;教育方面,上海正在郊区集中建设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建配套学校,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郊区转移,而所有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均已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公共租赁房的保障范围则拓展至“常住人口”……一幅幅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我们的发展就是要追求历史与未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义。
  上海已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做了有益的探索,可以想见,这些世博新理念不仅和上海人产生心灵碰撞,而且也给全体中国人予以智慧的启迪,与“十五”规划蓝图不谋而合,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夙愿将逐步变成美好现实。(文责自负)
                                            责编:陆京慧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